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习近平主席在今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中指出:“世界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纵观历史,人类正是在战胜一次次考验中成长、在克服一场场危机中发展。我们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世界中,各方面的力量相互影响,构成现实的世界,使原本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更加扑朔迷离。但我们仍然可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演化趋势,分析面对这些趋势中国应当如何应对。
国家有大小、发展阶段有差异、生活方式和文化样态不同,但是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每个国家都希望在经济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国外研究国际关系,观点各异,但归根结底无非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争。这些研究各有各的道理,我们认为,唯物史观仍然是观察人类社会,把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对其发展趋势作出科学认识的最为深刻的方法论。在某种意义上,唯物辩证法就是要把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辩证地综合起来。
唯物史观对世界历史的考察是从本质上把握、从结构上理解。古人云:“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理解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运动过程,就不难对各种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分析与解释。正可谓“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不是机械的关系,而是矛盾对立和辩证互动的关系。
要理解当今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我们就应该探究一下支配世界样态的几种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其效应。显然,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利益的竞争,是看哪个或哪些国家能够支配国际间生产、流通、消费的链条。哪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站在这个链条的顶端起主导地位,就可以获取更多的利益,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而处于这个链条末端的国家,则处于被动的被剥削、被支配的地位。这就是当今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富裕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还制造了许多“理论”和“话术”,将其强势归结为文化、制度的优越性,从而产生了国际之间的文化之争、制度之争。
在当今世界历史演进的棋盘上,各种力量进行较量,上演着纷纭复杂的历史剧,让人眼花缭乱。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存在几种主要的力量对比影响着未来人类文明的形态: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改变着“南北关系”的力量对比,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而发达国家则试图阻碍这个历史进程,以便维持它们的所谓支配权或“领导力”;二是伴随着经济实力上升而重新复兴的东方文明改变着东西方文化影响力的格局,亚非国家希望获得文化上的自主权利,改变被歧视、被贬低的屈从地位,西方则不甘于所谓“西方的缺失”,竭力维持西方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的优势地位;三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的成功,击碎了“历史的终结”和“华盛顿共识”的迷思,世界资本主义势力必然加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领域的运筹,对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治理体制的抹黑、曲解、贬低、妖魔化是资本主义的必然逻辑;四是许许多多的地缘竞争和潜在冲突的存在,等等。当然,从中国的角度看问题,在所有地缘政治角力中,中美博弈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因素。
另外,从综合国力的变化来看,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发展中国家崛起最快的是中国。由于中国的历史传统、人口、文化和社会制度等原因,在美国人看来,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威胁了美国的霸权,美国人已经把“与中国的战略竞争”看作是“21世纪的标志性特征”,如何击败中国成为美国两党“少有的共识”。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就表示,中美关系无疑是影响未来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博弈将形塑将来世界的样貌。正因为如此,美国才念念不忘如何遏制、削弱和击败中国,把中国放在其国际竞争中的第一要务上。“美国希望强调即使欧洲发生战争,华府要把政策重心移向亚洲的努力也不会受影响。”布林肯说,尽管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威胁”成为目前美国最关注的问题,不过更长期的挑战是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为了美国的利益、特权,中国不能发展,中国不应该进一步发展,这就是霸道。中美之间的博弈之战,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历史进程。不管采取明火执仗的威胁,还是采取迂回包抄的围堵,美国的目标都是要削弱中国这个“崛起的巨人”。要看到,无论有什么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人的使命,我们要敢于对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霸凌主义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在逐渐显现的世界秩序中,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是美国有史以来首次面临的既不能退出又不能主宰世界舞台的困境。”世界历史从来不是按照善良愿望发展的,而是社会矛盾运动过程的产物。如果在中美博弈方面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寄希望于美国幡然醒悟过来,根本就不符合唯物史观。在战略上,我们必须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正视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现实,但又要善于掌握斗争的策略。我们既要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既要掌握斗争的节奏和烈度,更要使斗争的结果向有利于中国发展、世界和平的方向转化。
正像习近平主席在与美国总统拜登通话时指出的,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两个大国的对抗,“对两国和世界肯定是一场灾难”。由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慎重对待中美之间的大国博弈。目前,百年变局叠加新冠疫情,地缘政治较量伴随环境气候问题,国际形势走向越来越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人类文明走到一个十字路口。越是在这样的历史关头,越是需要保持历史清醒、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
北京冬奥会的口号能够给我们以某种启迪。众所周知,国际奥委会第138次全会正式通过决议,将“更团结”加入到奥林匹克格言中。原本世人耳熟能详的奥运口号有了新内容:更快(faster)、更高(higher)、更强(stronger)、更团结(together)。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解释说:“当前,我们更加需要团结一致,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新冠疫情,更是为了应对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当今世界彼此依靠,单靠个体已经无法应对这些挑战。因此,我发起提议,为了实现更快、更高、更强,我们需要在一起共同应对,我们需要更团结。”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确定为“一起向未来”,不仅很好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而且也为正确处理国际关系指明了方向。中美之间可以进行激烈的博弈或者竞争,但是,都应该在同样的国际秩序框架下按照平等的规则展开。中美都应该做负责任的大国,中美的激烈竞争应该在和平的框架下公平地展开。(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特聘教授韩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