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这句话出自《逸周书·谥法解》。意思是,行为是自己做出的,而名声是别人给予的。道理很简单,一个人能决定自己的言行,却无法左右别人的评价,要想获得别人的好评,先要自己做到品行端正。
“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夫君子循理而动,理穷而止,应物而作,物去而复,夫何赫赫名之有哉!”苏轼在《遗爱亭记》中,借何武去思的典故颂扬黄州太守徐君猷的为政之德。苏轼被贬谪黄州后,与徐君猷成为好友,时常相约安国寺,饮酒于竹间亭。后来徐君猷要离开黄州赴湖南上任,安国寺长老为感谢徐太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请苏轼为竹间亭取名题匾。苏轼遂为此亭取名“遗爱”,并作记文一篇,称赞徐君猷“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他的德行永留黄州百姓心中。后来,苏轼在《醉蓬莱·重九上君猷》中再次表达对徐君猷的钦仰:“会与州人,饮公遗爱,一江醇酎。”徐君猷在位时无显赫声名,却能“去而人思之”,让百姓分享其“遗爱”,如饮长江水般的美酒,因此留下了千载美名。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徐君猷留“遗爱”的故事告诉我们,为官者之名源于人民的口碑,只有一心造福国家和人民,才会得到百姓真心爱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一生忠国为民,克己奉公,被誉为“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清代廉吏于成龙,升任福建按察使时,在赴任前命家人买来几担萝卜。面对满脸疑惑的家人,于成龙解释道:“我沿途解渴就全靠它了。”正是从这样的小事做起,于成龙一生砥砺清操苦节,被百姓亲切地称为“于青菜”。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追求好名声是人之常情,但如何追求名声、怎样对待名声,需要辩证地思考。有人信奉“出名要趁早”,陷入庸人自扰的焦虑,反而耽误了追求远大理想的脚步;有人贪慕虚名,只做涂脂抹粉的表面文章,靠投机钻营沽名钓誉,正事实事没办几件;有人过度计较个人声誉,奉行明哲保身、中庸无为那一套,凡事瞻前顾后、爱惜羽毛,于国于家无益。“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一个人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百姓都会看在眼里,也自然会给出最公正的评判。做得好,百姓会不惜掌声由衷赞美,把他的功绩铭记于心;做得差,即便一时营造出光鲜亮丽的假象,终究会被识破,遭受厌恶和唾弃。
对于名声,共产党人看得很透彻,许多优秀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如方志敏、张思德、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廖俊波等,他们或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赴汤蹈火、视死如归;或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夙兴夜寐、建功立业。他们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克己奉公、任劳任怨,不求名不求利,国家和人民给予他们崇高的礼赞,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
名声对每个人至关重要,我们要倍加珍惜,不让它受到任何玷污,一旦听到批评的声音、负面的评价、不良的反响,要立即反躬自省、检视言行,及时校准前行的方向。党员干部的名声,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中国共产党这个伟大的集体,我们要时刻不忘党员身份,时刻对照合格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干事创业,实实在在为民解忧,以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赢得好口碑、好名声。